

近十年来,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,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。许多患者在ICU中长期卧床,不仅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床位紧张的问题,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多重后遗症,这些都成为他们难以早日“走”出ICU的障碍。重症康复的兴起,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
-
降低并发症风险
长期卧床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,如压疮、深静脉血栓、坠积性肺炎、废用性肌萎缩等。这些并发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,还增加了医疗成本。重症康复通过早期活动和综合干预,有效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。 -
改善身体功能
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和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。重症康复通过物理治疗、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等手段,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 -
缓解心理创伤
ICU治疗期间,患者可能经历谵妄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重症康复通过心理支持和认知训练,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创伤,促进身心全面康复。
早期介入康复
研究表明,ICU早期康复介入不仅安全、可行,而且是有效的。康复介入时需综合评估患者多方面情况:意识状态、情绪是否安静、呼吸是否稳定(氧饱和度达0.6,呼气终末压10cmH₂O)、心血管功能是否稳定,以及是否存在不稳定性骨折。脑卒中重症患者进入 ICU/NICU 血流动力学及呼 吸 功 能 稳 定 24-48 小 时 后 ,即 可 开 展 康 复 介入
在患者血压、心率、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时,即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康复。即使患者意识不清、带着气管插管或引流管,也能进行被动活动或体位调整。这种早期介入可显著缩短ICU住院时间,减少并发症。
生命监测及安全保护
①重症患者需持续监测心率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、呼吸频率及意识状态,采用心电监护仪+人工巡查双轨制,设定异常阈值自动报警(如血氧<90%、心率>120次/分立即干预);
②落实防跌倒/坠床(床栏固定、体位变换时制动轮椅)、防误吸(进食前评估吞咽功能,床头抬高≥30°)、防压疮(每2小时翻身+骨突部位减压垫)及防深静脉血栓(气压泵治疗+足踝主动/被动运动);
③备齐急救设备(除颤仪、吸痰器)及药物,高风险操作由多学科团队协同,并培训家属识别紧急症状(如呼吸困难、意识突变)。
④遵循个体化风险评估,动态调整监护等级,确保治疗安全与效果平衡!
(依据2023《中国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管理指南》及ICU安全共识整合)

康复训练四大核心内容
➤ 要点:每1-2小时轴线翻身(保持头颈躯干直线),使用气垫床、软枕固定关节功能位(如肩外展、膝微屈),痰多者采用俯卧位引流,进食时抬高床头≥30°防误吸。
➤ 目的:延缓肌肉萎缩,恢复关节活动度与肌力。
➤ 要点:早期以被动活动(治疗师辅助屈伸四肢)为主,逐步加入床旁主动训练(握球、踝泵运动);稳定后过渡到抗重力训练(如桥式运动)及坐站转移,全程避免疲劳。
➤ 目的:提升血氧水平,增强心肺耐力。
➤ 要点:从腹式呼吸训练(鼻吸鼓腹3秒,缩唇慢呼6秒)开始,逐步增加低强度有氧(如床边踏车、坐位踏步);监测血氧饱和度(≥90%),避免憋气或剧烈运动。
➤ 目的:恢复进食安全性与语言沟通能力。
➤ 要点:吞咽障碍者先进行冷刺激(冰棉棒触咽部)、空吞咽练习,进食选择稠粥等糊状食物,保持低头姿势;言语训练从单音复述、口型模仿开始,结合图片卡命名、简单问答,同步训练注意力与记忆力。
重症患者的心理康复直接影响生理功能恢复,而家属是患者最强大的“心理治疗师”!科学参与能加速康复进程,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风险。
① 情绪稳定剂:化解焦虑与绝望
-
每日“正能量输入”:
➤ 用平静温和的语气沟通,避免“怎么还不好”等消极语言;
➤ 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、老照片回忆,激活积极情绪;
➤ 记录并反馈进步(如“今天握手力气更大了”),增强希望感。 -
接纳情绪宣泄:允许患者哭泣或表达恐惧,轻拍后背或握紧双手传递安全感。
②认知重建引导者:对抗谵妄与记忆障碍
-
定向训练:每日多次告知患者时间、地点、身份(如“今天是周一,我们在XX医院”);
-
记忆激活:通过老电影、家族故事讨论,刺激长期记忆;
-
简单决策权:让患者选择餐食口味、睡衣颜色,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
③社会连接桥梁:重建人际归属感
亲友探视计划:安排患者熟悉的亲友轮流探望(每次1-2人,避免疲劳),传递关怀;
虚拟社交支持:帮助患者与未能见面的亲友视频通话,减少孤独感;
病友互助鼓励:联系康复效果好的病友分享经验(如“张叔两周后就能走路了”)
重症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,它需要临床医生、护士,康复医生、治疗师以及患者家属共同的努力与支持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,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“走”出ICU。
---END---